众所周知,游戏有游戏规则,高考制度也同样有高考规则。“高考规则”,除了我们所说的高考考场上的考场制度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高招政策。这些政策直接决定着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高考。清楚地了解这些政策,有助于我们看清高考成功的道路所在。特别是每年新政策的制定与颁布与考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它会给部分考生带来好运,同时也会对另一部分考生不利。那如何把握政策带来的机会,又如何避免政策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我们来看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
杜奕,安徽省合肥市2003年应届理科考生,高考分数为605分。
成绩一向优异的他在进入高三之后,由于过大的压力,成绩出现不稳定的状况,高考时发挥稍有失常。他自己估分后觉得其分数可能在北大录取分数上下,也就是说填报北大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如果一旦不能被北大录取,也很可能被其他重点二志愿学校拒之门外,以致最终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复读,二是选择与自己实力悬殊较大的高校。所幸的是今年安徽招生办新出台一套政策:合肥工业大学(全国211重点院校)在安徽省投放100个预留指标,给一志愿落榜但二志愿填报合肥工业大学的高分考生。正因为有这一政策做保障,杜奕毫不犹豫地将第一志愿定位在了北京大学,更幸运的是他如愿以偿被北京大学录取(2003年北京大学在安徽理科考生中的最低分为604分)。
田华,重庆市2003年应届理科考生,高考成绩595分,第一志愿填报北大,落榜,被第二志愿四川大学录取。
在采访田华的过程中,当谈及落榜原因时,他自己认为是对新政策不够敏感。他所指的新政策是指重庆市今年在大量减少各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的名额的同时,还将获二等奖同学的高考加分降至5分(往年加分为10分)。也就是说想通过竞赛加分的竞争大大增强。但田华却对此置之不理,仍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竞赛中。因为精力有限,常规学习受到了影响,而最终高考、竞赛都抓了个空,只能带着遗憾进入了川大。